Product to Platform — Inside Amazon’s Dominance
https://thinkgrowth.org/product-to-platform-inside-amazons-dominance-bacef9e80585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在硅谷最成功的几个公司,苹果,FB,Google,亚马逊都是做平台的,平台能够带来更大的价值。
同时也列举了常规做平台的几种方式,从几个角度来进行:市场,开发者,合作伙伴。
同时也列举了失败的原因,依然是围绕上述几个方面:无法聚拢开发者,过早的考虑营收,市场战略。
其实在国内,目前风生水起的小米已经从单一的平台转变成了生态圈,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肯定不是一家独大,就像互联网的本质一样,未来的商业模式也一定是分布式的,通过一格类似于互联网的平台把卖家和买家聚合起来。从一方面来看就像是早年的淘宝,但是淘宝依然是一个平台,当用户完成购物之后,淘宝便不再参与,而小米不同,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小米始终参与其中,小米才是真正的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小米与苹果的战略不同,苹果先有一个大平台,聚拢了大量的用户和开发者,以此来吸引不同的供应商来为苹果开发周边产品,对于产品和规则,苹果拥有最大的话语权,供应商处于下风。
小米虽然在一开始也有平台和用户,但体量上与苹果相差太多,小米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去吸引供应商来为自己生产周边,因此小米主动去投资供应商,以此来换取供应商的支持,相对苹果来说,小米与供应商的矛盾会更缓和一些,双方的地位差异不会很大。同时对供应商投资让小米可以控制供应商的产品,从而更加丰富自己的周边,而苹果对周边没有任何控制力,完全靠市场效应来约束,从执行力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国内,有如此大的苹果用户的市场,苹果的生态圈完全不如小米的丰富。另一方面,小米对生态圈的整合要比苹果更加深入,这些都是小米主动发起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苹果依然在做平台,Siri 和智能家居,同时通过用户基础来吸引开发者和供应商,战略上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小米的投资战略虽然可以快速聚拢供应商,但同时风险也在加大,如果供应商的产品出现问题,对小米也会产生影响,相对来说,苹果则不会受任何供应商的影响,苹果更加独立,这也能让苹果更加专注于用户侧,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而小米的顾虑则要更多,要同时考虑供应商和用户。小米的这种模式在早期可以快速形成生态圈,以此来吸引用户,在用户规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吸引开发者和供应商。如果前期的投资无法带来足够的用户规模,则小米在后期则会变得非常困难。
苹果则恰好相反,苹果已经有足够多的用户了,苹果需要做的已经是从扩大用户群变成了让每个人更多的使用苹果的服务,与小米不同的地方在于,苹果更多的关注于软件方面,Apple
Music,iCloud,以及收购的 Textural,与小米的投资战略也不同,苹果都是完全自建这些平台,风险更大,同时成本也更高,并且范围也更窄。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