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0 字的 Figma 研究笔记,聊聊 Product-Led Growth 的误区与思考
Opening
PLG,是指客户在主动接触到公司的 sales 之前,就可以自行使用并体验到产品的大部分价 值。
Figma 的 PLG 启示
PLG 不是免费为上,早期也要开始思考商业化
商业化与 Community 的关系
商业化与 Pricing 的本质不是收入
什么时候开始 monetize?
a16z 针对 bottom-up/PLG 成长模式的公司写的 pricing 指南: Bottom Up Pricing & Packaging: Let the User Journey Be Your Guide 关于什么时候开始 monetize,a16z 的建议是:
当你在一个核心用户群众看到 repeatable usage patterns 的时候(必须是 data driven 的方式分析出来的),或者当你通过不断的客户访谈发现了一些客户愿意付费 的功能的时候。
定价的目的:qualification (not just monetization)
通过推出付费而获得的客户数据,才是商业化的最核心价值——而不是收入增长。
Pricing 要跟 Land and Expand 的产品匹配
Land and expand 主要有两种模式:
- Usage-based pricing
- 有延展性的产品设计
而且,用 usage-based pricing 的模式,通常会带来更高的 Net Dollar Retention, 而 这也是现在资本市场最喜欢的指标(aka 更高的估值溢价!)另一个路径,就是通过产品设 计,满足 expand 的要求。
最好的例子,就是最近刚刚 IPO 的 Gitlab.下面是他们整个产品的组合。(Gitlab)虽然看起 来个人用户的单价很低,但是后续 expand 这就不得不说到,Pricing 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 么多产品和功能,要怎么叠加到不同的 plan 里?有时候,可能是你的 packaging 出了问题。
packaging 设计我们不用说的太具体,有一个框架供大家参考:Leader, Filler, Killer
能带来最高价值的 leader, 和低优先级的 Nice to have 的 Filler 都好理解,最 tricky 的是 Killer:也就是加进了你的 bundle 中反而让客户觉得不值得购买的 features。
PLG 是自下而上,但早期依然需要标杆和 Sales
与最挑剔的标杆用户打磨产品
Figma 跟这些客户的早期合作有两个特点。
- 找到大家共通的痛点。这样根据一两个标杆客户开发的产品就可以很快标准化。
- Figma 把产品与客户共同成长做到极致。
PLG 早期也需要(特殊的)Sales
- 国外的 PLG 公司不需要 sales 吗?
PLG 不意味着早期就不需要 sales
首先,最早的 sales, 其实最好不要传统 sales 背景。你需要的是 Renaissance Reps. 这个概 念来自于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经典模型:Sales Learning Curve. The Sales Learning Renaissance Reps, 就是说在你刚刚找到 product-market-fit 的时候,成熟的 sales 经验,而是聪明、学习能 力强、对产品有理解的年轻人,跟你的产品、场等团队,一起去做最早期的客户沟通和服务,打 磨出最初的一套话术和 pattern,日后 scale 打好基础。
第二点,在 Growth/PLG + sales 叠加的模式中,所需要的就不是传统的 sales 这种 PLG 模式下 的 sales 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用户行为数据的支撑。
PLG 的产品更需要系统化的战略设计
战略层面:如何思考产品的定位和核心 value
在蓝海战略中,这个 Four Actions Framework 用来挖掘行业中全新的价值曲线。传统的 竞争策略,一般是差异化和低成本的取舍,全新的价值曲线就是为了打破这个两难
- Eliminate: 哪些被产业认定为理所当然的元素需要剔除?如果因素不再重要了,那 么巨头这些领域的积累优势也没那么重要,你也不必再去投入资源 compete.
- Reduce: 哪些元素的含量应被减少到产业标准以下?这就促使你作出决定,看看现有 产品是不是在功能上设计过头,只是为了竞争而竞争(内卷!)。这些东西徒增成本 却对用户没有价值。
- Raise: 哪些元素应该被大大提高到产业标准以上?现有产品的一些功能,如果有质 的提升(注意,不是简单的量变),可以创造新的客户价值,甚至形成新的行业标准 和趋势?
- Create: 哪些产业内从未有过的元素需要创造?这就是要发现全新的价值点,来创造 新的需求。
标杆用户为核心的 Go-To-Market (GTM)
在 2021 年初的采访中,Dylan 回答这三者对于 Figma 成功的重要性时,他说,应该是三个 同心圆的结构:create 是核心,只有帮助大家更好地 create,才能促成 collaboration, 有了 team 之间自然的 collab, community 也就形成了。
产品与组织:三层 Activation + 数据驱动
PLG 的产品要以 self-service 的 activation 为核心
PLG 产品的核心就是 Activation。也就是一开始说的,不需要 sales 介入、用户通过 self-service,1-2 分钟就迅速 get 到产品的价值。
B2B 产品需要三层 Aha Moment
- User level Aha: 比如,一个 gitlab 用户完成 basic setup 之后提交了第一行代码。 他解决了一个问题,明白了产品 feature 的价值。
- Team-level Aha:通常通过协作的方式。比如一个两三个人的小 team 开始用免费版。
- Organization-level Aha:team 体会到了产品价值以后,需要 pitch 到别的部门或者决策层。
怎样的产品适合 PLG? 显然,不是所有 B2B 产品。 第一,跨部门属性很强的、没有一定数量的人使用就很难体会到价值的产品,就很难用 PLG。 第二,产品的使用者离业务比较远的,难度也比较大。
数据驱动需要组织能力支撑
其实更核心的是 data-driven 的运营模式和 self-service 的 onboarding 过程。 *Gitlab Growth Model* 要做到这一点,只是有分析团队是不够的。必须把 data-driven growth 建立成组织能力。
三个(小)思考
投资思考:科学地判断 timing 是不是伪命题
其实,对 timing 的判断,本质是对市场需求、核心变量以及变量成熟度的判断。 Dylan 用了一个有意思的指标:企业中设计师跟开发者的比例。以 IBM 为例,2012-2017 的 5 年之间,这个比例从 1:72 提高到了 1:8! 现在很多硅谷公司,这个比例都在 1:6 左右,对 设计特别强调的公司,甚至会达到 1:3!
创业维艰:对标追随未必比先驱容易
Figma CEO 在反思这一路历程的时候,最经常说的就是,我们其实应该更快。 与其闭门造车两年多,不如更快 ship,更快拿到用户反馈,更快招人。 左晖那句,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或许是因为,看似容易的事情,往往会在后面变得更难。
小八卦:非典型又典型的 B2B 创始人
Conclusion of all
总结一下我们讨论过的误区:
- PLG 早期要有市场广度,但是商业化更重要。商业化目的不是收入增加,而是借助 Pricing 更深入理解自己的市场和客户群。Community 是商业化的结果,而不是目标。
- 商业化过程中 Pricing 不是一蹴而就,要结合严格的数据分析,定期变动。
- PLG 是自下而上,但是早期必须跟有行业影响力的 KOL用户,和/或对产品要求最挑剔的 企业共同打造顶尖产品。
- PLG 不能仅仅依赖创始人的产品灵感,需要结构化思考。
- 不是什么产品都适合 PLG。PLG 产品设计的核心是基于三层 Aha Moment 的 Activation 和一 个数据驱动的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