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数学定律的懒
TL;DR
周末在整理 Twitter 的列表的时候发现一个我几乎在创建之后就没有在看过的列 表——Productivity(工作效率),许多人在谈论工作效率与 Getting Things Done 的方 法,我自己也是使用和不断的改进。如果你有详细的了解过 GTD,你可能也看过这张图:
基本上这张图已经完整的阐述了如何通过 GTD 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工作。但是对于绝大 多数人来说,其实我自己也是这部分,这个流程过于繁琐,在原本就已经不充分的时间中 又加入了一个环节,那岂不是只有更少的时间来做任务了?
确实如此,但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任务?如果找出有价值的「任务」本身也是一项「任 务」,那么你用来做任务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变化。GTD 并不会缩短你做任务的时间,你原 来做 100 个任务需要 10 个小时,使用 GTD 之后做这 100 个任务依然是 10 个小时。 GTD 能做的是所见你做任务的数量,你原本需要做 100 个任务,使用 GTD 你最终可能只 需要做 80 个任务,那么相对的,你做任务的总是长可能也变成了 8 个小时,但是你每 小时做 10 个任务这种速率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原本需要你做的 20 个任务可能交给其 他人做了,可能直接取消了,也可能推迟到未来某天了。也可以认为 GTD 虽然没有提升 你的效率,但是提升了你做任务的价值比,它过滤那些当下没有价值的任务,而让你可以 关注到更高价值的任务上。
理解 GTD 的目标并不难,整个过程也不难,就好像减肥就是少吃甜食多锻炼一样,道理 每个人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才是阻碍每个人都去使用 GTD 的原因,方法反而是最简 单的。你可能会谈到自控力,只要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强迫自己按照 GTD 的方式来 就可以。道理还是一样,提高自控力就好像是减肥一样,做起来很简单,但依然没有人可 以坚持。我自己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也不能分享有效的提高自控力的方法,因为「懒」 是人类的天性,不仅人类如此,所有的动物,甚至整个宇宙都是如此。根据牛顿第二运动 定律所推导的最小作用量原理解释了整个宇宙运动规则。无论是经典力学还是在相对论, 或者是量子力学世界,几乎所有的物体都遵守着最小作用量原理。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光 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会发生折射,这是因为折射后的曲线路径使得光的传播速度最快。按常 理来说,如果从空气中的 A 点到水中的 B,最短路径肯定是 AB 之间的直线路径,但是 最短路径并不代表中用时最短,这个问题与最速降线问题一致。
最速降线问题的问题如下:「假想你正在侧视的场景有高低不同的两点,且高点不是在低 点的正上方,若从高点放开一个静止的质点让它沿着任一路径(直线、曲线、或折线皆可) 滑到低点,其间只有均匀的重力作用而没有摩擦力,则怎样的路径可让这段行程的时间 最短。」1 1638 年伽利略在《论两种新科学》中以为此线是圆弧,此后牛顿、 莱布尼茨等人也证明了该猜想。也就是说,光线从空气中的 A 点传播到 B 用时最短的路径就 是光线折射的路径。而基本上,整个宇宙中的所有物质的行为都与光线类似。2 而光 线以及宇宙中的其他物质为什么都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或许正如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 所解释的那样,宇宙有其目的,所有物质的运动规则都是为了满足这种目的。而至于这种 目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如果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封闭系统会趋向于熵最大化,也就是 意味着不能做功,不做功那就是懒的极致了。也就是宇宙的最终目的是充满熵,没有任何 能量可以在被利用,恒星不在闪耀,也不会再有新的黑洞产生,一切都归于平静、死寂。 这种宇宙的终结形式被称之为「热寂」。而之所以热寂会发生,则是一个概率上的问题。
熵从另一个角度上理解实际上是能量的分布方式,例如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中放置一杯热水, 随着时间流失热水最终会变成常温的,这实际上就是熵在增加,因为热水拥有大量的能量, 而其他地方则没有,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量会逐渐均匀的分布在房间中。假设热水附 近的有 3 个能量单位,而在其他地方有 1 个能量单位。如果我们把这 4 个能量单位分 成两组,会出现多少种情况呢?
这是一道中学的排列组合问题,如果我们不考虑能量单位的排序问题,那么可能出现以下 几种情况:
- 左侧 4 个,右侧 0 个;
- 左侧 3 个,右侧 1 个;
- 左侧 2 个,右侧 2 个;
- 左侧 1 个,右侧 3 个;
- 左侧 0 个,右侧 4 个;
因为我们不考虑排序,所以这就是一个组合问题,那么每一个情况可能出现的概率如下:
- C(4,0) = 1
- C(4,1) = 4
- C(4,2) = 6
- C(4,3) = 4
- C(4,0) = 1
也就是说,最所有的可能出现的情况下,第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最高,也就是做 16 次实 验,总共有 6 次你会看到能量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房间。虽然也会有概率出现左侧的能量 增加(第一种情况),但是在现实中,你面临的是数不清的分子和能量,概率可以完全忽 略不及,如果我们把数字加到 100,C(100,50) = 100891344545564193334812497256,那 么能量增加的概率就是 1 / 100891344545564193334812497256,想象面对万亿个分子, 能量倒转的事情就算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算也不可能看到。
爱因斯坦说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因为宏观物理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可以通过公式推演出 来的,1 就是 1,不会变成 2,也不会存在概率问题。但是在量子物理学中,所有的事情 就变得不一样了。光的波粒二象性验证了观察者的介入也会影响观测的结果。因为量子物 理太微观了,任何一个元素最细小的变动都会导致结果很大的变化。观察者是否出现都会 都实验结果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波粒二象性同时也解释了在微观物理世界中,很多事情 的发生就是因为概率高而已,薛定谔的猫之所以测不准,就是因为任何附加的行为,包括 观测都会影响实验结果。而猫是活还是死,其实是个概率问题。量子计算机与冯诺伊曼结 构电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通过逻辑运算来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只要确定输入,输 出也是确定的;而量子计算机其实是在计算概率,它可以计算出基于输入可能发生的所有 事情,然后给出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不仅仅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有这样的差别,个体与群体之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差别。当 一个独自的时候,他的行为和把他放到一群当中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不受 道德规范的约束,你可以裸体或者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触犯到其他人,但是当这个人进入一 个群体后,群体的其他成员会对他的行为产生影响,除了已有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之外,人 本是还是有从众心理的,此时的个体同样会做出与独自的时候不同的行为,甚至完全相反 的行为。
一个群体就形式一个网,群体中的个人并不是一个散落在一起的个体,而是被这张看不见 网联系的一群的个体,群体中的每个人的每个行为都会受到其他所有的影响。如果「懒」 是概率发生最高的事情,那么即使有个人原本并不懒,但是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很懒,也 会导致这个人变懒。除非他有很强的自控能力,从概率上看不是不可能,但是这样的人很 少。
量子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晚年的时候发表了《生命是什么》,他期望通过物理的方法 来解释生物学背后的逻辑。生物的运动也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什么生命的尽头总是死 亡,因为死亡本身也是一种熵最大化的体现。而一个人或者是其他生命体,终其一生都是 在对抗熵增。熵的本意是生物体的任何活动都会产生不可再被做功的熵,在经济学中相当 于是隐形的交易费用,而生命体的出现正如现代经济中公司的出现一样,都是为了对抗熵, 公司通过规模化来不断的降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生命则是进化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 规模化细胞对能量的利用率来对抗熵。在《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中,作者提到了 一个现象,在所有的生物体中,生物的体型每扩大 1 倍,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只会扩大 0.75 倍,也就是体型的增加并不会引起能量的同等增加,反而是随着生物体型的增加, 细胞对能量的利用率更高,因此能效更高。在规模化的过程中,生命一直都是在对抗熵, 直到规模经济递减,也就是当细胞的能效达到最大值的时候,细胞开始入不敷出,于是开 始进入衰退阶段,直到死亡。我们也可以说,死亡就是「懒」的终极状态。
虽然热寂看起来是宇宙的终点,但这显然不是宇宙的目的,就像所有生命体的终点都是死 亡,死亡也是熵最大化的体现,但不代表生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死亡,倘如如此,那这世界 上的存在不就没有任何意义。恰恰相反,生命存在的目的就是对抗熵增,我们期望的「懒」 并非是死亡,而是活着。「懒」会不可避免的一直随着我们,生命就是如此,我们要 做的就是不断对抗「懒」,因为活着总会有一种动力,无论这种动力是什么,它都是我们 用来对抗懒的能量。而对抗懒这件事情,它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听起来 很痛苦,但这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