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META

我很喜欢苏东坡的诗句,只是阅读诗词有时候比较难理解作者是在何种情况下写出这样的 词句以及其用意,恰好看到这本林语堂写的苏东坡的传记,便拿来看看。

卷一 童年与青年

1. 文忠公

2. 眉山

3. 童年与青年

4. 应试

5. 父与子

卷二 壮年

6. 神、鬼、人

7. 王安石变法

8. 拗相公

9. 人的恶行

10. 两兄弟

11. 诗人、名妓、高僧

他初到杭州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公认为表现西湖最好的诗,就是苏东坡写西湖的一首诗,苏东坡把西湖比作古代的美人西施,清晨在家不施脂粉时也好,施脂粉而盛装时也好;晴天也好,阴天也好,都会显出西湖不朽的美色来。苏东坡描写西湖的那首七言绝句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吴自牧这本《梦粱录》上,像老妪般滔滔不绝地叙述那些精美的各式小食美味,真会使读者观之入迷。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道青烟雀尾炉。

在苏东坡的看法上,感官的生活与精神的生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人生的诗歌与哲学的看法上,是并行而不悖的。因为他爱诗歌,他对人生热爱之强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于他爱哲学,他的智慧之高,使他不会沉溺而不能自拔。他之不能忘情于女人、诗歌、猪肉、酒,正如他之不能忘情于绿水青山,同时,他的慧根之深,使他不会染上浅薄尖刻、纨绔子弟的习气。

把女人与和尚分开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中国文学上是如此。和尚的故事,往往是女人的故事,而女人的故事也往往是和尚的故事。

宋朝的歌伎使一种诗的新形式流行起来,那就是词……李白、杜甫早于苏东坡三百余年,使绝句和律诗成为诗体之正宗,多少杰出的诗人竞相模仿。但是律诗,每句五言或七言,中间两副对子,已经陈腐,诗人都想有所创新。 词只是根据乐谱填出的歌曲,所以不说“写词”,而说“填词”。在词里,不像唐朝绝句律诗每行字数固定,行的长短有了变化,完全配合歌曲的需求。

在他入睡之前,他要不厌其烦地把被褥塞好。他要翻来覆去把躯干四肢安放妥帖,手拍被褥,直到把自己摆放适当又自在又舒服为止。他身上倘若有地方发僵发痒,他要轻轻擓,轻轻揉。这些完毕,这才算一切大定。他要睡了,闭上眼,细听气血的运行,要确待呼吸得缓慢均匀而后可。他自言自语道:“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吾入睡矣。” 苏东坡承认,这与宗教有关系。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苏东坡这个人物个性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看法永远与深刻精确的了解自然密不可分。我相信,没有人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谷壑亲密相处,并接受大自然赐予人的健康治疗的力量后,而同时对大自然还会抱有一种歪曲偏颇的看法。 在熙宁六年九月九日,他拒绝去参加重阳节的宴会。他躲开了朋友,自己去泛舟为乐。按照重九的风俗,他破晓之前起身,到西湖上访孤山的两位僧人。那天晚上,他一人独坐舟中,凝视山顶有美堂窗内射出的灯光,那时他的同僚正在那里一间大厅里欢呼畅饮。他给一个同事周邠写出下面的一首七律: 蔼蔼君诗似岭云,从来不许醉红裙。 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见轻桡破浪纹。 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 *晚风落日原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12. 抗暴诗

13. 黄楼

14. 逮捕与审判

卷三 老练

15. 东坡居士

16. 赤壁赋

17. 瑜伽与炼丹

18. 浪迹天涯

19. 太后恩宠

20. 国画

21. 谦退之道

22. 工程与赈灾

23. 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岁月

24. 二度迫害

25. 岭南流放

26. 仙居

27. 域外

Links to this note